名录

●传统音乐(Ⅱ)

1、汾阳彩铙(Ⅱ-1)

汾阳彩铙是一种有着四百年传承历史的民间打击乐演奏艺术,因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相互较量、斗彩而得名。表演者通过铙、钹、鼓及镲的相互配合,击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并伴有粗犷豪放且有一定技艺性的表演。汾阳彩铙共有12个乐段组成,其中有专门用于开头和结束的乐段,有专门用于段落间过渡衔接的乐段,正身部分共计8个乐段,每段的节奏不同,有的以铙为强拍,有的以钹为强拍。汾阳彩铙表演没有严谨的队列和阵式排列,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小则四人,多则几十人不等。飞铙表演是汾阳彩铙的亮点,也是其特有的表演技巧,当表演进入高潮时,表演者可将手中的铙或钹投向空中,在空中旋转若干圈后再回到表演者手中继续表演。

汾阳彩铙前身为寺庙道场音乐,主要服务于诵经弘法等宗教活动,传入民间后主要用于每年春节期间、庙会期间或祈雨酬神等特殊场合才会出现。其通过节奏、速度、音色的变化,加之演员的表演来营造一种热烈喜庆的气氛,以达到酬神敬佛、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汾阳彩铙对研究传统音乐,探究黄河流域文化和当地群众礼佛敬神等民俗活动都具有重要价值。

汾阳彩铙属原生态文化艺术形式,表演淳朴,表现独特,其节奏灵活多变,讲究轻重缓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明显的地域特色,是不可多得的传统音乐作品。现今,汾阳彩铙主要流行于三泉一带,以宋清钊、薛兴常、任兆祥、张克华为主要传承人。

●传统戏剧(Ⅳ)

2、汾阳皮影戏(Ⅳ-1)

汾阳皮影戏,俗称“灯笼儿”,是从清初就流传于汾阳境内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形式。因其在艺术说唱的同时,借助灯光将用纸板或兽皮剪(刻)制的各种人物或景物形象投射到影窗上来表演故事而得名。

现在的汾阳皮影戏特指用“碗碗腔”来演唱。碗碗腔是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因其在演唱过程中始终有一个“碗碗”参与伴奏而得名。其曲调婉转缠绵、和谐悦耳、韵味优美、刚柔并举,特别适合抒情。唱腔与道白中的咬字多结合当地方言,通俗易懂。汾阳皮影的确切起源时间可追溯到清初,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正月里和平时的庙会期间。汾阳皮影戏的表演通常需要七至九人。所有的演出任务被分为拉、打、说、贴四部分。演出时,先设影窗,影窗后置灯光,说唱人或站或坐于影窗后,集说、唱、影人操纵为一体。说唱助手站立于说唱人旁边为其传递影人,并承担次要角色的说唱。

汾阳皮影戏多少年来,发挥着传播礼仪、教化世人、娱乐百姓的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影件构图巧妙,雕刻精美,色彩丰富,既有中国国画的写意风格,又有工笔画的工整细腻,具备了极高的观赏和美学价值。汾阳皮影戏至今所演的剧目仍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武打套路,维持了剧目的完整性,具有很高的观赏和传承价值。

汾阳皮影影件造型粗犷、夸张,线条简约,极富韵味。影人造型全部采用正侧面形象,尺寸为40厘米。景物造型大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多数景物形成了“七分脸”的特殊透视效果。

现今,汾阳皮影的表演地以申家堡村为最,王庭英是曾经的主要表演人员。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

3、汾阳六合拳武术(Ⅵ-1)

汾阳六合拳武术是中华武术大家庭中的一种优秀拳种。清同治末年,在北京谋生的汾阳西河堡村人李增元随师学得此拳艺。清光绪年间,李增元回家乡汾阳,将陆合拳艺传予其子李永柱等人。该武术是一套自成体系、风格独特、简单实用的拳械技艺。六合拳械套路有四十多种,拳术包括上六合拳、中六合拳、子午拳、八翻手、燕青拳、白猿三出洞等。器械套路有六合枪、子午枪、一枝梅花枪、八母枪等多种器械。还有单刀进枪、双刀进枪、斧头钩进枪等对练套路,实战性很强。

汾阳六合拳武术通过人的脉络与“内三合”“外三合”,使习练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内功和外力相合,实现技击和强身健体目的。此拳艺中包含的子午拳、子午剑、子午枪,系李永柱大师以本门传统套路为主体,深融自身数十年研练体悟而精心创编,其中融入了太极、八卦、形意的精髓,武艺风格在全国本门派中颇具特色。此拳艺的传承与发展,是研究中国武术演变和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之一。

六合拳武术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具有刚劲有力、舒展大方、招式清楚、变化多端、动静分明、刚柔相济等特点。

●传统美术(Ⅶ)

4、西河根雕(Ⅶ-1)

西河根雕是汾州大地上传统雕刻艺术之一。西河根雕技艺于明清时期已趋成熟,它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西河根雕以本地所生长的核桃木、松木、枣木等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的树根为创作原材料,其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西河根雕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其制作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所利用的工具是斧子、木锉、敲锤、锯子等简易工具,多靠艺人娴熟的技法和经验来完成。其根艺创作劳动有的耗时长,有的耗时短,有的作品大,有的作品小。其制作一般可分选材、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现今,郝大廉、霍华荣、刘中星等人是根雕艺术品创作主要代表人。

5、汾阳泥塑(Ⅶ-2)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艺术,在汾阳泥塑当有千年历史,主要服务于庙宇文化。

汾阳泥塑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深受一方水土的民俗及传统习惯的长期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总体上讲,汾阳泥塑寓意丰富、形象生动,题材大都是以神话传说、民情风俗、花卉人物、鱼虫鸟兽为主要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宗教题材的泥塑是汾阳泥塑的主流,白石村的李小虎即为泥塑制作艺人,现多服务于各兴建中的庙宇内,专门制作泥塑神像。

汾阳泥塑的制作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因依次序才能完成,所以工艺独特,过程复杂。同时,汾阳泥塑色彩鲜明强烈,不易变形、不易褪色,可长期保存色泽。汾阳泥塑着重刻画表情,造型夸张,装饰华美富繁,形态稚拙可爱。汾阳泥塑因材质原因,所以不易保存。因汾阳泥塑为纯手工制作,所以每件泥塑作品均是孤品。

6、汾阳玻璃画(Ⅶ-3)

玻璃画,即在玻璃上用油彩水粉、国画颜料等绘制的图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观赏。玻璃画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其创作题材多取自风景、花鸟和吉祥如意图案等,也有描绘人物的。

汾阳玻璃画成为独立画种,于清代晚期兴起,百余年来,扎根于当地独特的文化环境,以生活为舞台,化现实为艺术,题材广泛,手法斑斓,地域风格独特,人文蕴含深厚,在汾阳灿若繁星的民间艺术中一枝独秀。

玻璃画最大的特点是反着作画,程序也与传统的绘画完全相反。画是画在玻璃的背面,而人们站在玻璃前面欣赏,这就需要作画者按照前面的视线,反着作画。与在画布、宣纸上画画不同,玻璃画不仅需要创作者具备美术技巧,而且需要速度和对颜料的调配、选择等特定要求。同时,汾阳玻璃画色彩鲜明强烈,光角度好,不变形、不褪色,可长期保存色泽。当前盛世,随着收藏热的兴起,玻璃画已进入收藏家的视野。

汾阳玻璃画以任连生为传承人,他至今一直从未中断玻璃画的创作。

7、汾阳石雕(Ⅶ-4)

汾阳石雕特指石磨、石碾、碑刻艺术,是一项千年流传的民间手艺。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石碾是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台(亦叫碾盘)、碾砣、碾框、碾管前、碾棍等组成。碑刻是将字或画书写或复写于平整的石板上,然后镌刻而成。过去,汾阳石雕石刻是石匠艺人的一种谋生行当。当今,石雕技艺因经济价值空间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相反,石刻成为一种独特的经营行业正在兴起和发展。

石磨、石碾是世代相传的生活生产工具,也是一件民俗工具,是农耕文明一宗生活形态的历史遗存。在以人力为生产力的农耕社会,石磨、石碾等物发挥了重要的使用价值,至今,人们磨制香油等物依然使用。石刻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石刻是一部刻写在石头上的史书,而且所反映的内容,除存史、证史功能外,石刻在诗文和书法等方面也同样具有价值。

汾阳石雕因取材讲究,均为坚实、耐风化的本地红砂石和青石,所以汾阳石雕石刻不易破碎,耐性好。汾阳石雕采用纯手工打造,因依次序才能完成,所以工艺独特,过程费时费力。

现今,杨曰政、杨海冬父子仍从事石雕行业,传承这一古老的技艺。

8、汾阳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Ⅶ-5)

汾阳仿古青铜器已有百年历史,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一种器具。一件完美的仿古青铜器,它的外形、纹饰、铜质、铸痕、锈色,尤其是韵味,均类同于原古物。汾阳仿古青铜器因其质朴而深受人们喜爱。其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考究,分铜胎制作和整体做旧处理两个过程。铜胎制作过程首先要制作母模,这是汾阳仿古青铜器制作最为关键的步骤。母模制作方法是用模具石蜡或经过处理的石膏塑造出与古器物相似的形状,再进一步雕刻纹饰时加以修改。现在多采用失蜡铸造,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而且能够不失原器形的韵味,可铸造出工艺特别复杂的青铜器。铜胎做旧是保持青铜器原始风味的必要步骤,包括黑漆古皮壳、红斑、绿锈做旧法等。

汾阳仿古青铜器具有纹饰清晰自然,线条精美流畅的特点,似古代铜器一般,富含土香味,而且制作出来的高档仿品,不切开铜胎看铜质,很难辨别真伪。同时,汾阳仿古青铜器的铜质手感很轻,锈色层次丰富,不怕火烧水煮,锈色可以与酸起反应,如同真锈一般。

汾阳仿古青铜器制作主要集中于董家庄村一带,以侯笃高、田福恩、侯良辅、田小宏等人为主要制作者。

●传统技艺(Ⅷ)

9、汾阳油布制作技艺(Ⅷ-1)

汾阳油布最早在清代初期就有使用的记载,是汾商去南方贩卖茶叶从南方带回的大量桐油,给清初期的家具、门窗上油使用,发现桐油在粗布上反复上油几次做成的油布,可以代替垫席铺在炕上,不仅经久耐用,还冬暖夏凉,是居家的良好使用品。由此产生了油布行业,初时的油布多为黄色没有图文,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多为殷实人家才能用得起的豪华用品,在民国之后,普通油漆的出现代替了桐油,成本大幅度下降,加之油漆各种颜色都有,就有了七彩斑斓的油布,同事有了在油布上彩绘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动物的装饰环节,便做出了的油布更加好看实用,也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庭中,成为了北方土炕最亮的一道风景线。

10、汾阳粞醋传统酿造技艺(Ⅷ-2)

汾阳粞醋是汾阳美食中的重调味品,记载中已有六百多年的酿造历史。在汾阳广大农村,酿醋技术一般农户每年都要酿造一次,粞醋的风格特征是色泽呈红色,香味扑鼻,食而绵酸,口感醇厚,酸度达4-6度。

汾阳粞醋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辈辈汾阳醋工的智慧和经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创造性。醋是散淤解毒、下气消食的良食。粞为麦芽糖,做成粞醋后,内含乙酯、乙酸、乙醇等香味和氨基酸等营养,其不仅有食用功能,更有强大的药用功能。常食醋或者少量喝醋,可消化脂肪和糖,可利尿通便,减少盐分摄入。用食醋熏蒸还可杀菌杀毒、治感冒等。

汾阳粞醋在原料配方、糖粞制造、发酵储藏中,体现了其工艺的独特性和考究性。特别是在制粞、发酵两个重要环节,全凭感觉、经验和传统秘诀进行,手工操作起着决定性作用。纯正的粞醋,必须手工制作才能达到相应水准。

11、汾阳裹馅糖传统制作技艺(Ⅷ-3)

裹馅糖是粞官的衍生品,是麦芽糖的精良品种,是从明清时期既有的传统美食。其制作工艺考究,以大麦、小米为主料,配以绵白糖、青红丝、玫瑰、核桃仁和玫瑰酱作糖馅精制而成。大麦生芽约三分长,再将小米蒸熟后与大麦芽浆糖化、过淋、熬粞,利用热气将糖稀腾软,拉白成蜂窝状,然后将已配制好的糖馅包入、拉细、切节,再将炒熟的芝麻粘于表面,风化冷却成型即为成品。一般是每年冬至开始制作,翌年二月停产。

汾阳裹馅糖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香、甜、脆、酥的独特口感,色泽淡雅,酥脆香甜,口感细腻。汾阳裹馅糖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润燥、暖肺、养胃等功效。

汾阳裹馅糖属冬季食品,生产季节性强。是一种传统美食,也是民间供奉灶王爷爷的主要供品。

12、汾阳黑豆酱油传统酿造技艺(Ⅷ-4)

有近百年制作历史的汾阳黑豆酱油,主要是以优质的黑豆、黄豆以及麦麸为原料,经过特殊的酿造、发酵等工艺制成的一种酱油,也是人们对浓酱油的一种称呼,烹饪时能够起到上色提味的作用。

汾阳黑豆酱油加入了焦糖素,颜色很深,呈棕褐色,吃到嘴里有种鲜美、微甜的感觉。它味道鲜美,咸甜适口,味醇厚柔和,没有苦、涩、酸等不良异味和霉味,带有浓厚的酱香和醇香。汾阳黑豆酱油浓度较高,其粘稠性较大,泡沫丰富。优质酱油存放很久,摇动瓶子时,酱油仍澄清无沉淀,无霉花浮膜。

汾阳黑豆酱油内含十八种氨基酸。钠、铝、铁、镁、钾、钙、锌、硒等,它还含有蛋白质、纤维素热量等,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营养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还具有增进食欲、防癌、降低胆固醇、止痒、消肿的作用。汾阳老抽酱油营养成份稳定,对人身体好,可以把酸性体质改变为碱性体质,可以保健身体。

汾阳黑豆酱油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原料处理、制曲、发酵等工序。

老抽酱油的制作时间长,需180天,香型浓厚、色素稳定,浓稠度大,是上等调味品。

现今,薛俊生经营的华康酿造责任有限公司即以传统工序生产制作黑豆酱油,传承这一技艺。

13、汾阳绿豆糕传统制作技艺(Ⅷ-5)

流传于清末的汾阳绿豆糕又名长寿糕,是北方传统四季糕点之一。素以新鲜和绿色健康为当地民众喜爱。其外观呈三厘米见方的立方体,最上层覆盖有一层绵白糖,白糖下面为淡绿色的糕体。绿豆糕以纯绿豆面为主料,口味有玫瑰、枣泥、豆沙和不用馅心之分。

汾阳绿豆糕选用上好精品绿豆制成。绿豆中含有22%至26%蛋白质,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的含量是谷类的二至五倍,并且绿豆中还含有众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成分对提高人的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人体健康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同时,汾阳绿豆糕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祛暑止渴、明目退翳之功效。

汾阳绿豆糕采用传统秘方精心制作而成,配料独特,制作工艺考究。其小巧油润,内嵌馅料,印纹清晰,其口感甜而不腻,清凉可口,且老少皆宜。

南关村的王振有一直采用传统工序制作绿豆糕,并从事这一行业的经营销售。

14、醋溜膏子的传统制作技艺(Ⅷ-6)

有二千年历史的汾阳向阳古道、万宝山白虎岭林区盛产野生沙棘,当地居民每到初冬季节,都要用沙棘果熬制沙棘酱,这种沙棘酱俗称“醋溜膏子”。

醋溜膏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野生沙棘是目前世界含有天然维生素种类最多的珍贵经济树种,当属汾阳树种之瑰宝。汾阳人采用传统工艺熬制的醋溜膏子,富含有维生素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酚类有机酸糖类微量元素脂肪等营养成分。常人服用后有消食健胃、打潮气、通便秘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醋溜膏子作为药用,具有止咳化痰、活血散瘀、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发作之功效。醋溜膏子特别是对孕妇反胃和小儿厌食具有奇效,服后效果明显。

醋溜膏子是一种黑色食物,保质期比较长,因为它是强酸食品,所以冬季表现的稠粘,夏天表现的稀释。采用传统工艺熬制醋溜膏子,一斤沙棘只能熬出一两醋溜膏子,所以成品醋溜膏子所需的原材料量比较大。在掌握好火候的前提下,熬制醋溜膏子用时达五至七个小时。醋溜膏子可直接食用,口感独特,携带方便,瓶装即可。

现今,冀朝富、冀中文父子经营的富源饮料有限公司即以传统工序制作醋溜膏子,保留着醋溜膏子的原始味道。

15、汾阳石头饼传统制作技艺(Ⅷ-7)

汾阳人在清早期外出学徒打工做山货买卖的人甚多,远到俄罗斯恰克图、近到天津卫,每从故乡起身远行,行囊中缺少不了的就是石头干饼。这一物美价廉、易学好做的美食从那时开始一直流传至今,都还是汾阳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石头干饼是在石头上焙烤出了饼子,其工艺并不复杂,把白面拌上鸡蛋放上肥头(酵母体)发酵,把拇指大的碎圆石用油揉搓后在砂鏊上反复炒热,把发酵好的面用擀面杖擀成20公分大、0.5公分厚的薄饼放在炒热的石头上,上面再压上炒热的石头用砂鏊扣上,掌握火候即成。

汾阳石头干饼因薄脆、香甜、易携带保存而闻名周边,市汾阳人不可或缺的美食。

16、汾阳辣黄菜制作技艺(Ⅷ-8)

芥菜是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常无生,有幼茎及叶具刺生,有辣味。是中国及南洋、印度、中西亚地区的,芥菜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每百克芥菜成分热量24大卡、含有钾、钙、维生素等20种营养元素。芥菜有提神醒脑、解读消肿、开胃消食、明目通便、补充钙质的作用,特别是钙含量最高,每百克芥菜的钙含量达294毫克,是食疗补钙的一大选择,骨质疏松等缺钙人群可以多吃芥菜。

在芥菜的诸多吃法种,我们汾阳人的吃法最为精巧,那就是有名的辣菜和黄菜,是汾阳初冬时节的当家菜。辣菜是将芥菜切丝,放置到水分蒸发快尽时,将麻油在锅中烧油放入花椒炸至微黑,然后将芥菜丝快速倒入热油中,均匀快速翻炒热既出锅放入盆内,然后密封放入热的地方发酵,24小时即成。

黄菜将芥菜分为二类,芥疙瘩和芥菜缨子,芥疙瘩用擦尖擦子擦下,芥菜缨子用刀切成一共恩长短,放置的大约水分快干时开始入缸,在缸底先将芥菜连疙瘩和缨子铺垫上基层,然后将擦好和切好的芥菜均匀一层层铺好,用大块的红砂石压死,将白开水晾凉后倒入淹住后放在温度高的地方慢慢发酵,十天后即成。

汾阳的辣黄菜是汾阳冬季的当家主菜。

17、汾阳老咸菜制作技艺(Ⅷ-9)

在汾阳九百年的冬季饮食文化中,老咸菜市必不可少的一道小菜。老咸菜也是记忆里的味道,也叫情怀菜。

在过去的汾阳每家院子里都会放着一口粗瓷小瓮,搬开盖在上面的石板,暗褐色的小瓮里就是盐水里腌渍着萝卜、白菜、萝卜缨子,还有黄瓜、茴子白、辣椒、芥菜、甜菜(蘑子)。蔓菁、胡萝卜都可腌制。腌时先放一层菜撒一层盐,最后倒上八角花椒水,满满的一大缸,用红砂石压的齐实了,盖上盖子,经过漫长的一个秋天,到冬天来临即可使用,第二天春暖后,九可以煮老咸菜了,把菜捞到了一口大锅里,把汤根据口味咸淡兑好,用柴火烧的煮到咸菜熟透,这才好吃。然后将熟透的咸菜晾晒一段时间等失去大部分水分,用口尝的有一定咬头,就可以装坛压实封口,开始食用时取几块,再封死口,这样可保证老咸菜永不变质。

腌制的咸菜每天需翻动搅拌二到三次,不然会白醭,咸味的重轻得凭经验而定,一定要经过至少二个月才能食用,这样就把腌菜中的亚硝酸盐挥发尽了,对人体没有危害。

家乡老咸菜多以芥菜、蔓菁水分少的蔬菜为主。

18、汾阳砂器制作(Ⅷ-10)

迄今在汾阳依旧使用的砂器砂盔、砂锅、砂鏊据考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亦称砂陶,介于陶与瓷之间。由不易传热的砂土、粘土原料配合,经高温烧制而成。其相关制品有砂盔、砂鏊、煎药壶、熬粥盔、炖肉盔、熬咸菜盔等。

汾阳砂器具有通气性、吸附性、传热均匀、散热慢等特点,它能够承受数百度高温干烧而不裂,经久耐用。汾阳砂器造价低廉,用途广泛,既可做菜烧水,又可盛水装粮。因其导热、散热慢,用以炖肉煮菜,能保持营养和鲜味。砂器在北方家庭有很强的实用性。

汾阳砂器的造型古朴大方,釉色独特,煮食不与食品中的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用于盛装熟食,即使在夏秋季节,放置12小时也不变质、不变味。

汾阳砂器主要制作地位于石庄东武堡一带,雷庭俊、雷永芝、雷锦英是该制作工艺的传承者。

 

●传统医药(Ⅸ)

19、汾阳郭氏正骨:(Ⅸ-1)

正骨医术系我国一种独特的医疗技艺,按病理主要分骨折和脱位。其技艺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疗术。在施行手法复位时,通过耳听、眼观、手摸和心会等技巧手随心转,达到骨折整复目的。

汾阳郭氏正骨医术在民间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使用性,它以保守治疗为原则。在治疗时采取推、拉、端、扯等正骨手法,内服外敷祖传秘制药物,具有操作简单、不开刀、康复快、痛苦小、疗程短、费用底、治疗范围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色。传统正骨的整套理论和技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仅重视骨折的复位和早期愈合,而且特别重视骨折愈合后功能力量恢复的综合性治疗。

汾阳郭氏正骨诊所始创于清代,经郭氏历代相传,丰富发展,妙手丹心,远近闻名。郭氏正骨诊所的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以手法复位为主,夹板外固定为辅,并按秘方配以药物治疗,达到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独特效果。

现今郭氏正骨郭起树正骨门诊的传承人为郭清浇、郭清淦兄弟二人,郭学智正骨诊所的传承人为郭艳红、甄德贵。

20、汾阳传统中药炮制技艺(Ⅸ-2)

汾阳传统中药炮制已有两百年传承历史,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药物配制的需要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丸或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

中药炮制与药效有着密切关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药性提高疗效,而且便于粉碎加工及贮藏等。

汾阳传统中药炮制精工细作,制作过程没有任何一件机器辅助,全靠人力,这样能很好地保存药效。传统中药炮制费时费力,炮制一剂药需要耗费药工三至四小时的时间。炮制中药材的工具极为简单,而且药物经粉碎处理后,便于调剂和制剂,同时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炮制后的水丸、蜜丸等制品,利于病人口服,方便简单。

现今,任曰伟是该项目的传承人。

21、汾阳张氏针刀(Ⅸ-3)

汾阳张氏针刀采用金属制成的一定规格的针具通过人体的穴位或穴道,刺入一定的深度,运用一定的手法,留到一定的时间,然后将针拨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学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不论男女老少,内伤、外感,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大都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该疗法最主要适应症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对某些一时不省人事、小便癃闭、妇人血崩、鼻衄出血如泉如涌等危急暴症,给以对症治疗往往可以收到手到病除,起死回生的独特疗效。

针法用的工具相当简单,只需几枚长短不同的不锈钢针,再带点酒精棉球,可以到处施行。针法对其适应症,不需任何药品,单纯针刺艾灸即可安全治愈。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术后无需休息,疗效好、疗程短,无毒副作用,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

汾阳张氏针法和自制的针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将针刺疗法和手术疗法融为一体,是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

现今,张维夯是张氏针法的第四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