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 惠农利农
今年是乡村建设行动纵深推进之年,我省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统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目前,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稳步提高,农村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现代化服务设施覆盖扩面,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乡村正在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完善
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水卡在直饮水机前一刷,纯净水哗哗流。“出水快,取水方便,我们现在都习惯用这种水了。”提起用水变化,太原市尖草坪区三给村村民张婧打开话匣子,“最让我们满意的是,这水更干净卫生,喝起来很放心。”
村民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吃上好水、安全水。“早前,我们村喝的是深井水,味道苦、碱子多。水煮好后要先澄一会儿才能喝,水壶里满满的水垢。”张婧坦言,“水压不稳时,家里的水龙头只能流出‘一条线’。”
好水流进农户家。太原市水务局农水水保科科长王海卫介绍,截至2022年底,太原市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65处,受益人口120.06万人,水质安全率达到100%。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光是水,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通宽带。
在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一条条柏油马路纵横交错,通向远方。“以前都是黄土路,下雨天全是泥坑。”村民李志强回忆,“现在,路修好了,出门真是一脚平。”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97.5%的乡镇通了三级及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车,98.6%的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了硬化路。
农村公路是现代公路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此,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四小表示,要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向进村入户倾斜、向自然村延伸,“十四五”末实现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60%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100%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服务支撑乡村振兴。
一条公路,惠及一方百姓。后沟村得益于农村交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引进了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希尔斯双语学校、栖凤谷康养小镇等生态项目,引资总额突破10亿元,实现了乡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变化,集体收益、农民收入双双倍增。
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杰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水电网路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公共服务优化
村民获得感提升
12月11日,一场大雪染白了河津市阳村街道苍头村。一大早,村主街上小学生们三五成群,“嘎吱嘎吱”踩着雪,匆匆赶往村南的苍头小学。搁在前几年,遇上雨雪天气,家长们可是要为孩子上学犯愁的。
2019年至2022年,苍头小学被撤,村里儿童只得去乡里小学读书。晴天还好,家长方便骑着电动车接送,遇上雨雪天可就难办了。
2022年7月,苍头小学恢复建校,在河津市政府和教育局大力支持下,苍头村村委会对教学楼进行了整体改造。“每个班级都配备了智慧黑板,学生的座椅可供午休,书桌还可依身高调节高低。”苍头小学校长武丽瑞介绍。
说起复建苍头小学的初衷,村党支部委员张云霞坦言,村里中年人要外出打工、要下地务农,现在孩子们能就近上学,村民很支持。
不断优化的农村义务教育是我省乡村公共服务稳步提标扩面的一个缩影。关爱农村老年人是推进乡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的应有之义。
下象棋、听相声、看小品……河津市樊村镇西磑村的日间照料中心内十分热闹,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边唠家常边娱乐。“自打中心成立,老人们经常在这里吃饭娱乐,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中心食堂工作人员薛收秋感慨着。
暖心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养老难题。西磑村党支部书记薛民表示,村里留守老人日常没个乐趣,经常凑合吃饭,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后,有专人给老人统一配餐,饭菜真材实料、营养搭配,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
服务优化,村民获得感增强。薛民说,村集体将进一步细化老年人服务措施,争取在节假日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测量血压、理发等孝老爱亲活动,更好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文体活动等需求。
人居环境改善
乡亲共沐文明乡风
清院子、整墙面,这几天蒲县山中乡山中村村民霍喜昌忙着大扫除,“村里家家户户的庭院都干净又漂亮,咱也不能落后。村庄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
户户不同景,院院好风光。说起山中村的“高颜值”,党支部书记石金平表示:“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里到处干干净净。尤其春夏之季,很多乡亲会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既装点了自家也装扮了乡村。”
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农民群众关心的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得到了妥善解决。“自来水接入污水管网,刷锅洗碗水不再到处乱倒了。”霍喜昌说,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得到解决,固体垃圾有专人收运,夏天连苍蝇蚊子也少了许多。
数据显示,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3.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四分法”持续推广,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的村庄达到4791个。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乡村建设一个方面。近年来,我省农村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推动乡风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又到年末,山中村“道德银行”积分超市有许多村民前来购物。说是购物,其实是村民用积攒的积分免费兑换各种生活用品。村民通过家庭卫生、房前屋后环境评比获取相应积分,再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激励形式,能有效鼓励村民维护环境卫生,培养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助推人居环境长效治理,帮助村民进一步树立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意识。”石金平说。
他介绍,村集体投资1000余万元搭建文娱平台,建成了山中文化活动中心、道德文化长廊和道德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使村级活动场所真正成为了培养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村民的有效载体;成立中老年广场舞队、百人女子威风锣鼓队、青少年武术队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双喜表示,我省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持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动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郭慧聪)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