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守护碧水蓝天 ——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发展综述
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是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的落实,关系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常年奔走于企业厂房、山川河流之间,为守护全省的生态环境而默默坚守。
科技筑基
搭建执法“智慧系统”
环保执法人员指尖轻触操控屏,无人机旋翼嗡鸣着升空,高清画面实时传回屏幕里;通过“大气环境走航监测车”,环境执法人员可实时监测车辆附近大气监测因子的浓度;相关人员坐在大楼的监控室里,污染点位一目了然,一个电话指令下达,一线执法人员几分钟内便可抵达现场,迅速制止污染行为……科技赋能让环境执法实现两大转变:从“肉眼巡查”到“天眼洞察”,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从“被动接诉”到“主动预警”,让民生关切落地有声。
围绕大气、水、工业源等核心监管领域,太原市生态环境局针对性搭建专业化监管系统,实现“一领域一方案、一问题一手段”。为解决“系统分散、数据孤岛”问题,推进“一体化”整合,打造数据中枢平台,该局一方面建立涵盖企业基础信息、排污数据、执法记录、投诉线索的统一执法数据库,实现“一次录入、多端共享”;另一方面引入智能算法模型,形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研判—精准溯源—任务推送—现场核查—处置上报”的全流程闭环机制,推动非现场执法从“单点发力”向“系统集成”升级。
有执法人员感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环境执法要用数据说话、靠技术支撑。不学习、不突破,能力就会掉队,就对不起这个岗位赋予的责任。”
这份科技的力量,为执法筑牢“硬核底座”,将生态环境执法从“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从“粗放监管”转向“精准打击”,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执法人员少跑腿”,不仅提升了治污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推动了污染治理从“粗放”向“精准”跨越。
合力共治
强化法律震慑力
生态保护从来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责任,需要社会各部门以及每个人的努力,生态执法也是如此。
运城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在一次检查企业偷排污水的案件中,与公安、司法人员联合执法。基于三方之前建立的“联席会议+应急会商”制度,环保局在1小时内启动应急会商,6小时内确定了“生态环境部门固定监测数据、公安机关同步控制嫌疑人、检察机关提前介入证据审查”的协作方案,仅用5天完成案件移送,上演了一场完美的“无缝衔接”战,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不仅如此,运城市生态环境局还与公安、检察院合力完善“移送受理+立案起诉”流程,建立“提前介入+跟踪督办”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证据互认”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实现案件办理信息三部门实时共享。同时,开展联合排查,深化协同办案,用好“行刑衔接”,破解了“生态环境违法成本低、执法震慑力弱”的难题。
近年来,我省环保系统与公安、检察机关三方联合执法,通过“行刑衔接”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形成“监测预警—精准打击—司法震慑—社会治理”闭环,凭借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鉴定意见的科学性,为后续定罪量刑筑牢基础,提升了执法效能,强化了法律的震慑力。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文保表示,生态环境执法在纵向维度上,要加强省、市、县三级执法力量的高效联动;在横向维度上,对外要完善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执法机制,对内要加强执法、监测、环评、审批4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通过交叉执法、联合行动等方式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苦练内功
让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蓝天、碧水、净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这需要有一支有过硬理论素养、能打硬仗,不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能力建设的环保队伍。
今年9月,我省开展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实战技能比武竞赛。这种常态化大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可以进一步淬炼实战能力。
近年来,我省加强全方位、多层级岗位练兵,开展专业知识和生态环境执法技能培训,将无人机操作、数据解读等纳入执法培训体系,实施“科技赋能专项计划”,培养复合型执法人才。
在执法过程中,全省环境执法队员一方面严格执法,另一方面规范执法。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执法全过程记录,实现执法文书电子化归档,做到“全程留痕、可溯可查”。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建立“三级审核”机制,以严密程序保障案件质量。
生态环境执法一头连着法律,一头系着民生,所以执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各级环境执法人员积极践行“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在履行监管职责的同时,变“监管员”为“辅导员”,通过“环保顾问”送法入企、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帮企业解决问题,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认真为企业排忧解难,推动企业从“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
环境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省环境执法人员正以实际行动焕发新时代风采,争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绿色发展的“推动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张剑雯)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晋公网安备 141182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