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梁市级)
1.汾州核桃传统育木繁育技艺
汾州核桃苗木繁育手工技艺是两千余年来汾阳人民在核桃栽植过程中逐渐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脉络清晰、框架完整、从未间断、影响深远的手工技艺。汾州核桃是国家地理保护的优质产业,该传统技艺传承历史久远、经济价值巨大、文化内涵深厚。
经过两千余年的口口相传与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总结出一套苗木嫁接技术,逐步实现了由高成本的室内技能到低成本的大田方块芽接,加快了核桃良种化进程。
汾阳人民通过不断的种植栽培,摸索出一整套插皮接法、夏季芽接法进行高接换优、良种苗木繁育的技术,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取得四大成绩:一是定植2年生,嫁接苗3年挂果,7年进入盛果期。二是20年生以下实生大树,高接换优第二年恢复树势,不仅改变核桃品质,而且使核桃产量成几倍增长。三是矮化密植栽培,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3年平均亩产150公斤,亩收入1500元,7年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亩收入5000元。四是良种苗木繁育快速发展,全市核桃产区农户中有20%培育苗木。
汾州核桃苗木繁育技艺,2010年成为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凝聚数十代人心血和智慧的传统手工技艺,必然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2.汾阳郭氏正骨
正骨医术系我国的一种传统医学,是诊治损伤的专科。正骨按病理主要分骨折和脱位。骨折是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的完整性、连续性中断。脱位是指构成关节的上下两个骨端失去正常位置发生了错误。传统正骨医术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神奇之法。
汾阳市郭氏正骨始于清代,秉承“传子不传女”“传单不传双”的祖训,完整清晰的传承脉络至今已历六世,堪称百年老字号。
郭氏中医正骨一般分三步给患者诊治。第一步问诊。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问询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第二步眼观手摸耳听。问诊病人后,通过观察或者手摸病人的患处断诊,必要时还可借助耳听方式。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错位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便可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第三步手法复位。这是汾阳郭氏正骨医术康复患者最重要的步骤。根据不同的病况施以不同的手法,对常见骨病,郭氏中医正骨医术多采取的手法有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挤捏分骨等。这些手法凝聚着数代郭氏传人的心血和努力,充满了神奇色彩。
复位后要配合采用固定夹板医治,同时内服外敷祖传秘制药物。郭氏中医正骨医术在外固定方面主要采用夹板固定,固定夹板选用长、短、宽、窄适度,既干又轻的柳木等材制夹板,并选厚薄适度的毡子作压垫。
以手法复位为主要治疗方法的汾阳郭氏正骨医术,以保守治疗为原则,是郭氏历代传人经验和技巧的结晶。它以疗程短,愈合快,痛苦小,无后遗症,花钱少的特点和优势而著称,是强于目前市场上的其他治疗骨折骨伤的治疗办法。
3.传统镌刻木牌匾
镌刻木牌匾在我们这个传统文化积淀浓厚而富有诗意的国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类属于木雕范畴,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艺术之精华的一项传统技艺。因其制作工艺至今仍为手工制作而显得颇为珍贵,也因其纯手工制作的珍贵使得这一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木牌匾的相关制品有古建筑额匾、抱柱联、门额匾、斋号匾、贸易商号匾、柱联牌、平联牌、室内条屏等。
追根溯源,汾阳传统镌刻木牌匾技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在现存的少数古代木牌匾遗迹中,尚还有一些极具代表的精品之作,它给我们了解汾阳传统镌刻木牌匾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汾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建筑太符观,其正殿上方便悬挂着一块木牌匾“昊天玉皇上帝之殿”。说明汾阳传统镌刻木牌匾技艺于金代已达成熟水准。
传统镌刻木牌匾有浮雕、平雕、阴刻三大类。汾阳当地,多数工匠认为阴刻能更好、更细微地表现书法,所以多采用阴刻手法来镌刻木牌匾。
汾阳传统镌刻木牌匾作为一种传统技艺,深受一方水土的民俗活动和审美习惯的长期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工艺特色。采用这一技艺镌刻出的木牌匾不易变形、不易褪色,可长期保存原貌。
4.传统烤制“汾阳月饼”制做工艺
汾阳月饼,属汾州美食的一部分,当地人俗称“芝麻月饼”“汾阳家月饼”等。汾阳月饼,以和了油的发面为皮,烤熟后皮质酥松,极易消化。馅料以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的红糖为主,配以当地产的汾州核桃仁、芝麻等辅料,可谓别有特色,独具匠心。
汾阳月饼花样繁多。不同的节日用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寓意。有葫芦形、月牙形、团圆形、桃榴佛手形,这些形状的月饼可采用特制的月饼模具印制,也可直接手工制作,都是寓意美好的希望,这也是其它月饼所不及之处。
汾阳月饼的重要价值在于它的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月饼,皮馅独特,油而不腻,酥爽可口,而且尺寸上远大于南方的月饼,这个原因在于汾阳是汾商和晋商的发源地,月饼还可以作为保存时间长的一种干粮,大于其它月饼是在远行的途中既可以补充营养又可以解决温饱,跟随着汾商队伍远行,把香美的月饼带到远方,让远在它乡的商人感到家乡的温暖。
5.汾阳六合拳武术
汾阳六合拳是中华武术大家庭中的一种优秀拳种。清同治末年,在北京谋生的汾阳西河堡村人李增元随师学得此拳艺。清光绪年间,李增元回家乡汾阳,将六合拳艺传予其子李永柱等人。该武术是一套自成体系、风格独特、简单实用的拳械技艺。六合门拳械套路有四十多种,拳术包括上六合拳、中六合拳、子午拳、八翻手、燕青拳、白猿三出洞等。器械套路有六合枪、子午枪、一枝梅花枪、八母枪等多种器械。还有单刀进枪、双刀进枪、斧头钩进枪等对练套路,实战性很强。
汾阳六合拳通过人的脉络与“内三合”“外三合”,使习练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内功和外力相合,实现技击和强身健体目的。此拳艺中包含的子午拳、子午剑、子午枪,系李永柱大师以本门传统套路为主体,深融自身数十年研练体悟而精心创编,其中融入了太极、八卦、形意的精髓,武艺风格在全国本门派中颇具特色。此拳艺的传承与发展,是研究中国武术演变和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之一。
6.汾阳玻璃画
玻璃画,即在玻璃上用油彩、水粉、国画颜料等绘制的图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观赏。玻璃画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其创作题材多取自风景、花鸟和吉祥如意图案等,也有描绘人物的。
汾阳玻璃画成为独立画种,于清代晚期兴起,百余年来,扎根于当地独特的文化环境,以生活为舞台,化现实为艺术,题材广泛,手法斑斓,地域风格独特,人文蕴含深厚,在汾阳灿若繁星的民间艺术中一枝独秀。
玻璃画最大的特点是反着作画,程序与传统的绘画完全相反。画是画在玻璃的背面,而人们站在玻璃前面欣赏,这就需要作画者按照前面的视线反着作画。与在画布、宣纸上画画不同,玻璃画不仅需要创作者具备美术技巧,而且需要速度和对颜料的调配、选择等特定要求。同时,汾阳玻璃画色彩鲜明强烈,光角度好,不变形、不褪色,可长期保存色泽。
汾阳玻璃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产生起,其制作工序就基本趋于完善,其工艺流程主要有:一是选材。根据需要划刻大小不等的玻璃,不上框装饰的玻璃画还需磨边和打眼。二是构思。根据所需构思画面,一般需画师经过起草、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玻璃画的绘稿讲究“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出口吉利,讨人满意”。三是勾线。勾线要求线条清晰、匀称、准确,需一气呵成。四是渲染。渲染是玻璃画生产中的一道关键性程序,它能有效增强画面的效果。五是整理。即统筹画面的清晰、光彩、协调布局、落款盖章等。六是上色。这是玻璃画生产中的主要工序,按照画面要求,调制出所需的各种颜色,人物像要色彩厚实,显得画面庄重,山水画要色彩清淡,显得画面雅静。上色时,画面色彩要明快而富有变化,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破坏画面。七是干燥。待画面上色结束后要将玻璃画干燥。一般情况,夏季需十多天自然烘干,冬季用时较长。
汾阳玻璃画作为一种民间美术,深受一方水土的民俗及传统习惯的长期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其画面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表现了广大民众祈求平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7、汾阳传统制香工艺
香者,即香料或香的制成品。如香片、香饼、香包,柱香、线香、散香等。香在常温下和点燃时能散发出芳香物质。
香料分天然、人工合成两大类。香料是从动、植物体中取得的,如沉香、麝香、檀香、丁香、灵猫香、龙涎香、雄黄、玫瑰、艾草、苏合油等香品,不仅是芳香之物,亦能益气养神。
古老的制香工艺经历代手工艺人的研学、保护和传承,逐步成为一项成熟完善的非遗文化。旧时的香铺或作坊多设在寺庙、集市附近。香客朝拜,必燃香示敬;民俗中,祭祀祖先、供奉神灵也燃点香烛。当今,人们用香则多为岁时节令和红白喜事等场合的膜拜用物。还有一部分香制品,因具有驱除异味、清爽神智等功效,所以人们将他用以养生疗体。
传统工艺的制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生慧。单一香料的香品难以具备此效,需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故“合香”一直是传统制香的主流产品。
汾阳仁岩常氏制香技艺始创于清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常氏制香工艺历代相传,丰富发展,远近闻名。汾阳常氏制香第六代传人常志河为壮大发展,拓展市场,于2017年在省城开设山西香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他将祖传秘术与科学养生相融合,使这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传统制香,首先综合考虑的是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按基本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按比例进行配伍。只有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诸如传统的贡香、信香、疗病之香等,都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因此,传统方法制香,在配方上十分考究,而且对香料的炮制也非常严格。“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情味反失”。炮制方法是否得当,也会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炮制香料的目的在于去除杂质,理其性能,消除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香,多数是现代工艺制香,出于降低成本,往往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而且部分制香工艺流程被现代技术所替代。香的品位和质量无法与传统制香相比。
8.汾阳剪纸艺术
汾州自古重礼仪,民间剪纸在汾阳各种礼仪场合担任着重要角色。凡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乔迁寿庆等节日和习俗活动,都有相应题材的剪纸烘托氛围表达情感。所以,汾阳是剪纸艺术繁盛之地,民间剪纸艺术如山花烂漫般遍布乡村角落。
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多方面影响,按南北地域和风格迥异区分,汾阳剪纸属典型的北方流派,其作品具有朴素、简练、概括、稚拙等特点,表现方式夸张、粗犷、质朴、天真、浑厚,重在写意。剪纸手法注重阴阳结合,惯用锯齿纹和月芽纹。
汾阳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包括:
年节剪纸。春节时,家家户户贴窗花,展现浓浓的喜庆气氛。一是以十二生肖为题材,其作品多用作春节时所贴窗花。二是以花卉和祥兽为主,例如石榴、佛手、喜桃,兔子、狮子等。
婚俗剪纸。成年男女结婚时,男方的婚房内和女方的嫁妆上都要贴各种图案的红“双喜”作装点。双喜字多配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鱼、蝉、如意、莲花、桂花、石榴等图案。婚俗剪纸在女方的用场比较多,也复杂。男方用的少,简单,只剪一些双喜便可以。
男女双方定亲时,女方准备的定亲物中,蒜、姜、酵饼饼上要放剪纸。
戏曲剪纸和人物故事剪纸。这类型剪纸是以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戏曲人物为题材,如《牛郎织女》《三娘教子》《空城计》《秦香莲》《白蛇传》等,有教育意义。
丧葬剪纸。丧葬剪纸除各种纸扎外,主要有两个地方用剪纸,一个是男孝子的左肩上贴“蛇盘兔”剪纸,另一个是女孝子的右肩上贴“桶里出莲花”剪纸。这些剪纸都叫披挂花。
婴儿满月剪纸。婴儿满月剪纸是对孩子给予美好的祝愿。家里墙上、玻璃上一般贴麒麟送子、老虎登山、金鸡上架、兔含如意、兔含灵芝草、蛤蟆抱砖等剪纸。
寿庆剪纸。这类型剪纸主要是为了增加喜庆气氛。
节令剪纸。汾阳一带主要是端午节时剪一个“公鸡夹蝎子”“镇五毒”贴到门子上。再一个是农历三月二十五,剪一个“佛爷爷”粘在黄纸上,男孩子将它贴到背上,女孩子将它戴到头上,作避邪、防疫病之用。
生活剪纸。除上述各类专题剪纸之外,反映日常生活的剪纸作品取材极其广泛,这类型剪纸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多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如《回娘家》《锄地》《饲养动物》《儿童上学》《孝敬老人》等。
汾阳民间剪纸总体上所反映出的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理想情感的抒发,对美好现实生活的赞美。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